背水一战的主角 ?

2023-08-11 12:43:32 来源:百科

“背水一战”这个故事中,除了主角韩信之外,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——张耳和陈余。这两个人原本是铁哥们,他们比刘邦和项羽更早加入反秦的起义军行列,跟着武臣打下原来赵国的很多地盘。武臣自立为赵王。武臣死后,张耳和陈余扶持赵国后人赵歇为赵王。后来,在对抗秦将章邯的过程中,两人产生误会,闹掰了,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。


(资料图片)

秦朝灭亡以后,张耳被项羽分为常山王,占了赵王歇的领地,赵王歇被封为代王,迁往代地。而陈余只得到三个县的封地。他非常生气,从齐国借兵打败张耳,把他从封地上赶走,又把赵王歇迎回来。张耳带着残兵败将投降了汉王刘邦。

第二年,刘邦派韩信和张耳带兵攻打赵王和陈余。

陈余的谋士李左车说,韩信和张耳带兵远征,后勤保障肯定是个大难题。他愿意带兵突袭,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。这样的话,只要陈余固守城池,假以时日,汉军后勤补给跟不上,必败无疑。但陈余是个君子,认为这样胜之不武,拒绝采纳。

李左车向陈余献计的时候,韩信也派出间谍前来打听消息。得知李左车的计谋被陈余拒绝,韩信非常高兴,带领部队大胆挺进,到距离赵军集结地三十里处安营扎寨。

接下来韩信又是怎么操作的呢?

第一步,夜半时分,他悄悄派出两千轻骑兵,每个手里拿一面红旗,从山间的小路前进,到可以望见赵军军营的地方停下,藏起来不让对方发现。至于这支骑兵有什么作用,留待后文揭晓。

第二步,派出主力部队,背对江水,列阵以待。当时,赵军以逸待劳,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。当他们远远望见韩信不顾兵法大忌排兵布阵,都以为对手必败无疑,不由掉以轻心,看起了热闹。

第三步,韩信自带一支队伍,扛着鼓,举着旗,敲敲打打,向赵军正面冲杀。陈余自以为人数占优,阵门大开,两军杀在一处。这支汉军毕竟势单力薄,渐渐败下阵来。他们便扔掉旗和鼓,赶到河边和兄弟部队去会合。陈余带领兵马气势汹汹,紧追不舍。韩信的人马无路可逃,只好玩命死战。

这边赵军久占汉军不下,准备撤退,回头一看,营寨里全竖起了汉军的红旗。原来,之前安插在山上的两千轻骑兵,按照韩信设定的计谋,等到赵军倾巢而出,就迅速冲进赵军营寨,拔掉赵军旗帜,插上汉军的红旗。赵军误以为汉军已经攻陷他们的营寨,不由军心大乱。汉军两面夹击,赵军死伤无数。陈余逃到绵蔓水的上游泜水,被随后追来的汉军将士杀掉了。

这场战役中,韩信违背兵法规则,将万余人的大部队置于绝境,大家无路可退,为了活命,只能拼死战斗。所以,人们常常用“背水一战”来比喻面临绝境,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的努力。

所谓“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。”表面看来,韩信“背水一战”和项羽“破釜沉舟”如出一辙。

但真实的故事中,主人公韩信却是料敌在先,稳操胜券。出征前,他就让负责伙食的偏将安排加餐。他号令众将士说:“今天打败赵兵以后,我们会餐。”大家都不肯相信。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之后,大家才叹服了。

韩信之所以能以少胜多,至少有三个原因:一是抓住了陈余以君子自许的弱点。《孙子兵法》说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韩信知道陈余不屑于用计谋、出奇兵,便“对症下药”,剑走偏锋,牢牢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。而陈余阅读战争的能力显然不足,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得不够清楚。“兵者,诡道也”,等到真正吃亏上当,后悔就来不及了。

二是善于出奇兵。他提前排兵布阵,直插对手腹心,伺机偷梁换柱,把赵军军旗换成汉军的红旗,以致赵军军心涣散。军心一散,兵败如山倒,后来的前秦皇帝苻坚就吃了这个亏。三是深谙人人都怕死这个道理。他故意把部队带到河边上,身后就是绵蔓水,如果战败,肯定无处可逃。不拼就只有死路一条,拼的话也许还有机会,谁还不玩命啊?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