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关注:不上多抓鱼买二手,不配叫文青

2023-01-13 07:29:54 来源:浪潮工作室

大家好,这里是浪潮工作室全新行业纪录栏目《造浪》

商业世界如同大海的潮涌,我们想要通过镜头记录这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人物和故事,看谁是潮水退去后的真英雄。


【资料图】

长久以来,“二手”的东西意味着陈旧,意味着简陋,甚至是意味着更低的阶层。人们过年需要戴新帽,换季需要买新衣,甚至买车也优先选择一手。一、二手的界限,在观念的指引下被严格地砌起高墙。

但这道高墙,由一个看上去小众的公司改变。

2017年5月,多抓鱼二手书业务上线。多抓鱼这个名字来自于法语déjà vu,意思是“似曾相识”。创始人希望以这样浪漫的口吻重新定义曾被赋予偏见的旧物,一片新鲜的市场得以被激活,风尚在此后被开启。

两年后,多抓鱼在北京开了第一家线下门店,在一座新旧融合的城市里,多抓鱼把旧物的消费理念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年轻人。在这里,人们跟旧物之间有了更多有趣的碰撞。

成立五年多的时间里,多抓鱼成长为一个更大的品牌,年轻人对二手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。

在不断起伏震荡的商业世界里,多抓鱼的是特别的,它不浮躁,甚至有点低调。它面临着和二手电商相似的问题,在疫情的冲击下变得沉默和保守。它们探索,成长,从民房到仓库,从线上到线下。最终酝酿了一大批热爱它的年轻受众,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。

这是一只喜欢旧,却游向新世界的鱼。这是一个聪明、有理想,最关键的,它是一家努力的公司。

好和便宜,也可以兼得

多抓鱼的创始人猫助会对一些瞬间记忆深刻。

在北京三里屯线下店里,猫助看到了一对大学女孩,她们结伴逛二手衣服,然后互相试衣,告诉对方,“这件你穿不好看,那件好看”。

猫助联想到自己上大学的时候,经常和闺蜜在五道口的批发市场逛街买衣服。那是年轻女孩的一个秘密——她们没那么有钱,却希望买到好看的衣服,她们只会带最好的朋友结伴去批发市场。

在公司创办的第六个年头,重新回味起这个时刻,猫助还是会觉得感动,从而想起当初自己做多抓鱼的初心。“我当时觉得,好像帮助到了年轻的自己,这种感觉还蛮好的”,猫助说。

多抓鱼的“二手衣服”满足了许多年轻人的需求

当然,这里面也有商业上的考量。

2017年,猫助关注到中国二手市场的潜力。她观察到,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,年轻人一毕业去到大城市工作,刚开始没什么积蓄,过的都是低成本生活,但为了追求生活品质,有些人就会去逛二手店。

“中国的二手市场开始发展之前,大部分情况下,好和便宜只能2选1”,猫助觉得,我们身处的整个社会一方面存在巨大的浪费,比如说被丢掉的闲置物品,另一方面又有巨大的物质需求没有被满足。如果能建立一种商业模式,让闲置物品运转流通起来,这样卖家处理起来更方便,买家也实惠,是一件有意义而且值得做的事情。

出于这样的洞察,猫助和一个小团队踏上了循环商店的创业旅途。

创立多抓鱼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,猫助她们都把品类聚焦在二手书上。

多抓鱼创立的品类主要以二手书为主

这是一个对于回收来说相对简单的品类。每本书的背后已经打上了唯一的条形码,录入数据库的时候,工作人员只需要扫一下即可,相当于书籍自带“通用标准数据库”,可以为多抓鱼节省很多流程。

和所有初创公司一样,多抓鱼起步时也有过一段“艰难时期”。

已经加入多抓鱼五年的思凡还记得,早期公司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在民宅里面办公。“楼上就是老板卧室,楼下就是存放书的仓库。”多抓鱼成立的10个月后,两个卧室都被书塞满之后,他们搬到了一个面积大了两倍的办公室,目标是放2万本书,但没过多久,办公室又爆仓了。

更多的困难来源于经验不足。

那时候图书供给量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增加,但多抓鱼的初创团队里,大部分人都没有接触过二手书市场。如何搭建仓库和供应链?如何快速把全国各地的书籍分拣、鉴真,再打包发到每个用户的手里,与此同时保证良好的消费体验?各种问题不断地冒出来,猫助跟团队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。

多抓鱼创立早期图书供给量增加,因经验不足,团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

思凡记得,早期有很多同事都买了供应链管理和仓库管理相关的书籍自学。有一年临近圣诞节,她和同事在地下室包书皮,一直包到凌晨3点多,等出了门一看,发现工程师也还在加班,因为写错了一个代码。

当时大家的心态是,“有压力来,就拥抱它”,思凡说,团队的成员们跟猫助一样相信,通过多抓鱼的模式,更多的闲置物品会流通起来,人们可以过上低成本且有品质的生活,把这件事情从0做成1,是有意义的。

这一点在日后也没再动摇过。

猫助说,多抓鱼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就在于“没什么变化”,有一种坚定的力量,因为品牌本身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,“品牌本身是一种信任,大家信任你永远是这样,永远会提供这样的服务”。

探索,获取向前的动力

不过在商业的世界里,信任也是要靠品牌一步步建立的。多抓鱼在五年多里,从一个专注二手书垂直品类的团队成长为一个被更多人认可的品牌,靠的是业务上不断的探索与琢磨。

刚开始做二手书业务,多抓鱼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国内缺乏成熟的二手书回收流程体系,如何分拣、入库、品相分级、翻新等,都没有相对标准化的经验。

多抓鱼的创始团队将目光投向国外较为成熟的二手书市场,在参考了日本最大的二手书连锁店“BOOKOFF”的回收流程后,猫助她们却觉得,这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国内的情况。

比如盗版问题,国内回收的二手书里,常常含有不少的盗版书,这意味着在回收的过程里,必须增加“鉴真环节”,否则不仅影响口碑,还会增加仓库成本。

多抓鱼会对回收的书籍进行鉴定

把盗版书和正版书分清,这项工作并不难,需要对装帧、印刷、和纸张材质等进行辨认,只是由人工完成,无疑会增加回收成本,多抓鱼最终决定在回收流程中加入这一环,力图将细节做到最好。

对于二手书交易而言,品质也很关键。即便是二手的,谁不希望买到的书看的清楚,甚至能像新书一样。因此回收流程中的修复和翻新就格外重要。为此,多抓鱼研发和采购了多种研磨机,让书籍的打磨更标准,外观更整齐。

此外,打磨后的二手书还会清洁和消毒,之后再塑封入库,经过这些处理才能进行销售。在塑封环节,多抓鱼还吸取了读者的建议,采用比普通塑封高出三倍成本的可降解塑封,直到现在。

多抓鱼的二手书用于塑封的材料都是可降解的

这样的细节,在如今多抓鱼工厂的二手书回收流程中,你还能看到很多。但鲜少有人知道,这背后多抓鱼的团队经过了多少次的反复研究和讨论。

一头是卖家,一头是买书的用户,多抓鱼做的是C to B to C的生意,需要让买卖两端的客户都满意。在多抓鱼的团队看来,增加更多的操作细节,才能更好达到这个平衡,以前不能收的书现在也能收,关键是卖出去用户也满意。

不过,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“循环”服务的二手商店,多抓鱼只是将书作为一个开端。

2019年年底,猫助和团队开始尝试进军二手服装赛道。但因为疫情,二手服装的项目直到一年后才开始。在此之前多抓鱼面临很多问题,二手服装被回收之后,没有统一的编码,很难进行标准化回收;而且一件二手衣服是要穿到人的身上,有很多细节需要展示,比如尺码、面料等等,要让用户满意,比书难得多。

二手服装的项目比二手书要难得多

在多抓鱼的工厂里,为了更容易定位二手服装的位置,每件衣服被送进来之后,会被立即绑定一个“抓码”。除此之外,多抓鱼还会给每件衣服拍张“素颜照”。

回收流程结束后,在二手服装卖出去之前,多抓鱼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解决。线上售卖服饰需要对应的商品图,图片不仅要反映一件服装真实的外观,版式还得统一和美观,光靠人工拍照效率极低,成本也高。

多抓鱼设想的解决方案是自动化,设计研发一台“自动拍照机”,不需要人工去自己调参曝光,图片有统一的版式,甚至抠图、裁剪的细节都能够在机器里自动完成。最终多抓鱼的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,让这个方案变成了现实。

多抓鱼会给每件衣服拍张“素颜照”

跟大多数人对多抓鱼“文艺”、“复古”的印象不同,技术的探索贯穿了多抓鱼五年多的发展。

在猫助心里,多抓鱼其实更倾向于是一家“专注于系统设计的公司”,因为内部有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,他们专注于优化二手书和二手服装等回收流程,维护公司建立起来的数据库。

这些数据库对于多抓鱼来说意义重大,影响二手交易的多个环节。

比如说定价,服装有季节性,同一个品类不同品牌的衣服价格也有差异,到底应该定在什么价位,对于销售非常关键。很多时候,对于二手交易来说,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买家和卖家对价格认知的不一致。

虽然对于技术和流程上的探索研究,让多抓鱼承担了更多成本,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投入,多抓鱼才能在二手行业里逐渐站稳脚跟,拥有更多向前游动的动力。

迎接挑战,缓慢生长

埋头向前的路上,猫助也坦言,难题一直都有。

多抓鱼并非一帆风顺,它缓慢,甚至有些时候停滞,沉默的时候也像是一只只会吐泡泡的鱼。尽管在同行里做到了领先,但教育二手市场依然是个难点,二手市场的未来发展也还未知。

尤其是二手服装,在猫助看来,跟电商平台上卖衣服不一样,因为多抓鱼的一张图片只能卖一件衣服,即便是出了爆款,也没法通过销量来收回成本。所以跟二手书不同,多抓鱼是先在线下开店卖二手服装,再打通线上渠道。

这又是新的挑战。

猫助把最早筹划线下店开业的思凡形容为“踩坑最多的人”。在上海开第一家店的时候,思凡和团队最终决定把多抓鱼开在安福路上,而不是商场里,她希望多抓鱼吸引街边流动的年轻人,不必被商场框住。

开在街边的多抓鱼店面

开店的过程中,思凡和团队才发现,一个“非常规”的选址会带来更多问题,如果开在商场,商场物业会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,商家“打包”入驻即可,但在街边就需要自己辨别房东,进行比价和谈判。

除了应对装修中的各种琐事,思凡她们还需要跟城管,跟街道打交道。每一项装修的报批都需要拿到,而且必须在街道规定的范围内去装修外立面和设计店面,还得维护城市风貌。

因此,原本一项3-5个月就能完成的开店计划,在多抓鱼这里经常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。每一家线下门店的开张,都是多抓鱼团队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成果。

再加上疫情,多抓鱼线下门店的运营也变得更为坎坷。关闭位于大望路的北京第一家门店后不久,2022年年初,多抓鱼在三里屯开了一家新店,但活动很多都没办法办,大多数时候三里屯店成为了闲置的空间,“好多计划比预想要慢”,猫助坦言。

北京的多抓鱼循环商店

但这种缓慢的努力,也已经催生了一些成果。

如今,包括二手的书籍、服装和电子产品,多抓鱼已经发展到了三个品类,市场正在被慢慢拓宽。中国市场的循环经济仍然还在发展,尽管缓慢,但前景是广阔的。

2018年,多抓鱼在北京举办了“书中生物展”。当时有许多回收的二手书里掺杂了私人物品,比如结婚证和信,多抓鱼把这些物品收集起来办了个展览。

思凡还记得,一个老爷爷把自己的信夹在书里被回收。信上说,他视力衰退,越来越看不清书,但因为女儿介绍了多抓鱼给他,他觉得很好,所以希望把自己的书被回收,“我看不清书了,但希望有人喜欢这些书”。

多抓鱼书店的用户正在认真挑选书籍

上海店开张以后,思凡还遇到一个男孩,他来上海面试,想要买一套西装,但是西装很贵,正价都好几千元,二手价也要差不多1000元。

因为不知道能不能拿到offer,男孩在店里纠结了很久。最后店长给了这位男孩一个折扣,让男孩把衣服买下。“我们希望城市的年轻人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,大家可以拥有比以往更多的东西,做更多喜欢的事情。”思凡说。

正是因为有了多抓鱼这样的循环商店存在,年轻人们有机会享受到更多元和隽永的价值观,旧物才能重获新生。

在这个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,多抓鱼更愿意关注那些暂时被遗忘,但仍然保有价值的物品。这不仅是多抓鱼创立的初衷,也是它继续前进的动力,就像猫助说的那样,多抓鱼有两个壁垒,一个是计算能力,另一个就是专注。“我们始终在做同一件事,也不为市场的潮流左右。”

多抓鱼店里认真读书的年轻人

猫助现在还时常会想起她们第一次做快闪书店的场景:进入到店里,所有人都安静地读书,猫助从中间穿过。停在收银台时,一个内向的男孩在结账后突然很郑重地告诉猫助,“我想对你们说,有你们太好了。”然后男孩安静地离开。猫助回忆起来觉得那是一个像动漫的场景。而正是这些真诚的画面和念头,支撑多抓鱼走到了第5年。

这些年,猫助变了很多。“不过反而觉得自己成长了。这些年接受了很多,比如人变成了中年人。对我来说,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。但一边自我接受一边又想说,即便是这样,我也不能放弃,要有点新的尝试。”

多抓鱼的故事仍在继续。未来,它还将继续游动在二手的海洋,吐一种“陈旧”的,温吞的泡泡。年轻人们会因此而轻松、自由、环保。

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微信编辑 | 孔柏樾

❖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❖

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,稿费千字300到800

公众号后台回复“招聘”即可查看。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观看更多精彩内容。

关键词: 批发市场 这是一个

推荐内容